主题文章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迎接网路宣道时代的来临?!
郭秀娟
前言
网际无国界!网路万能!电脑是宣教利器! 50年代,电视也曾夸下海口将取代广播、将汰换纸制品……这回睥睨群雄的电脑网际网路,能否梦成真?
网际网路很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,影响人类生活和文化最大的发明。这项尖端科技,提供一个似乎无边无际的网路空间任人遨游,各式商机风起云涌;加上多媒体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,更助长了后现代主义多元和虚无倾向的发展。
借着个人电脑和数据机连线上网,指下滑鼠轻轻一点,透过万维网资料查询,即时从线上取得资料--包括文字、图像、声音、动画、甚至影像。学术团体在网上讨论交流、实行远距教学;股票族上网看盘交易、大众逛街购物;各机关更可借网际网路,架设公司内部网路,彻底改变传统资料处理方式。透过便宜的电子邮递系统,更快速和全世界通讯往来。网路范畴的延伸发展,几乎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,难怪有人说:今天宣教士蒙召最深的恐惧,可能不是什么语言障碍、丛林猛兽或是爱滋瘟疫,而是没有网际网路!
天涯若比邻,地球村的时代已然降临。网路快速发展之下所形成的全球文化,究竟是好是坏?会将人类带往哪里?
网路旋风雷霆万钧
网际网路本来只是美国国防部尖端研究计划部门,为了资料分享更加便捷,在不同电脑系统之间所架设的通讯网。一九六九年之后,学术机构陆续加入,至一九九二年开放商业用途,网路旋风已经锐不可挡。随着电脑计算功能每十八个月就加倍一次,个人电脑价格不断下降,网路频宽加大,数据机速度加快,网际网路的触角已深入各行业,据估计到公元2001年,全球将有一亿七千万人口上网。
电脑和电信业者,更野心勃勃地扩张网路联结,想要整合电脑、电话、电视和其他系统,借着光纤电缆,架构「超级资讯高速公路」。这块电信市场大饼,未来伸展不可限度,这正是前不久造成台湾有线业者展开攻防战的背后商机。据行政院资策会统计,至1998年三月底,台湾上网人数已突破两百万,五年之内,从小学至高中全数上网。网路不再只是以大学生为主要族群,对象已扩大至各年龄阶层。
在这样的旋风之下,基督教界多数也视网路为宣教利器,纷纷抢搭此一时代列车。以英语世界而言,基督教界上网资料,不仅远远凌驾各宗教,和网路上泛滥的色情资料,在数量上几乎不相上下。 (注:在约六千万的网页资料中,有三十万页含Christian一字,同样有三十万页含Sex一字。)这到底是值得欣慰的现象?还是盲目地随从世界潮流?卫道家薛华(Francis A. Schaeffer)面对20世纪社会潮流,所说过的一段话,今日仍值得我们深思:「基督徒必须抵挡属世的灵。然而属世的灵不一定以什么固定型态出现,我们必须在各自的时代,辨认出其型态。假如我们疏忽不作,就流于效法这世界,而毫无抵挡之力。」
网际网路的发展,已为全球电脑系统,奠下统一读取资讯的标准语言和格式,不见得就是巴别精神的再现。网路旋风,或许已经锐不可挡;然而,具有先知身份的基督教会,实在应该停一停狂奔的脚步,体检网路文化的冲击之后,再来思考因应之道。
网路文化的冲击
一般而言,现代人对新兴科技的反应多半是积极拥抱,唯恐落在人后;很少去深思科技可能带来的影响。多少人慢慢被电视掌控了生活型态和习惯,而不自觉。记得在Katherine Paterson的得奖作品Bridge to Terabithia (1978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)一书中,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女主角,就曾因家里没有电视机而遭同学嘲笑。然而,故事里小女孩对周遭环境特别敏锐的观察能力、独立思想、对古典文学的爱好等特质,倒是提醒笔者认真思考:电视文化带给孩子的是否弊多于利?一个没有电视机陪伴长大的孩子,有什么损失吗?
色情暴力犯罪堪虑
近年台湾青少年暴力犯罪日益严重,已令国人招架乏力,其实这是全球性现象;犯罪年龄一再下降、暴力层次不断升高。许多少年、成年罪犯都坦承受到暴力、色情影片影响,因模仿而产生暴力行为。如今网路色情泛滥,更不亚于电视和影带,因跨越国际导致管理上非常棘手。在美国,因着言论自由的大原则,政府已经无法插手管制。网路除了可提供三度空间画面,更有双向沟通能力;加上虚拟实境功能,对感官的刺激更加逼真,任何真假人物都能幻化或合成(morphing)游戏主角或对象;据统计,台湾地区网友最常搜寻的题目,就是sex一字。网上赌博也正方兴未艾,各类声光娱乐对青少年、成年人的诱惑,恐怕将远远超过任何传统色情影碟。
例如,1995-1996年最受欢迎的电脑光碟Doom和Doom II,1997-1998则是Quake和Quake II,这些游戏全都极尽暴力之能事,角色持冲锋枪见人就扫射,脑浆、内脏四射、鲜血横流。最近发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校园枪击事件,不禁让人怀疑:这两个孩子是不是把现实世界,当成电脑游戏杀戮战场?一旦网路普及,孩子更容易取得这些游戏,届时网路恐怕将成为小孩最难抗拒的诱惑,培养出一群充满暴力倾向的下一代,恐怕是人类早就注定的命运(Doom)。
肤浅虚无文化成形
现代人观赏电视,已经惯于摇控一手在握,随时换台。这种浏览习惯,在网路上将变本加厉。一方面由于网路上图文档显示费时,一方面由于多视窗操作养成的习惯,网友总是在各网站间穿梭不停,面对浩瀚如洋海的资料,蜻蜓点水地一瞥,能停下来消化吸收的恐怕少之又少。
「浏览器」一词正说明了现代人上网闲逛的特性。网页或电子书,是否能取代传统纸张装订的书籍?答案或许还是未知数,不过网路上快速浏览,以动画图片取代文字的倾向,恐怕将深深影响下一代的阅读习性;资讯爆炸的时代很可能成为资讯文盲时代。许多传道人,已经习惯使用电脑来找寻经文章节,在这样的趋势底下,还有多少人肯下功夫背诵金句呢?
「我将你的话藏在心里,免得我得罪你」──主词的我恐怕会换成电脑,代替人脑收藏记忆神的话语。
网路文化的另一特色,就是隐匿性。人人隐姓埋名,不以真面目出现;随着科技进展,可能有一天,在网上我们已无法分辨谁是机器人谁是真人。目前网友热衷于重新塑造形象,扮演不同角色,甚至有人刻意错乱性别,在线上骗取友谊感情。不用等待复制人的技术成熟,网友已在线上大量复制分身,此等行径在BBS或网上闲聊室,十分普遍。这种倾向匿名、虚假的文化正快速传染,连基督教网路圈子也受污染。另外,网路也是散布不实谣言的沃土,例如,娇生公司的卫生棉长虫事件,至今也尚未查出原始造谣者。网路言行若不知所节制,恐怕将造成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。
电影铁达尼号中,多少旅客落海的画面,都是电脑模拟效果,假设有人上网散播类似虚拟的灾难报导,要如何分辨真伪?网路所形成的虚拟世界,助长人将隐藏内心的变态和兽性,发泄出来;这是一般大学生的看法,他们甚至认为此等网路功能,是正面的、有助降低犯罪率。虚与实的界限究竟在哪?虚幻世界若真能满足人邪恶的欲念,台湾社会何至于有这许多强暴奸杀事件天天上演!在这样诡谲的世界,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度可能破产,那么,网路宣道究竟还有多少潜能呢?
网路宣道的再思
网路科技有其本质上隐含的危险,并非中性无害的传媒。基督徒在应用这项无远弗届的利器之前,实在需要牢记并抗拒一切可能诱惑;切勿脱离真实世界、陷入虚幻;永远以诚实的真面貌应对。笔者深感教会对网路科技一味拥抱,较少负面的提醒分析,我们需要再思网路的利弊得失,或许可以良币驱逐劣币,减缓劣质文化的成形。
教会是否都该上网
传道人学电脑、教会设立网站,俨然已蔚为风气。其实,不是所有传道人都该一头埋入电脑世界,大家应当有所节制。读者切莫误会,以为笔者患了电脑恐慌症,一味排斥尖端科技。事实上,个人从事区域网路研发实务多年,如今在线上也设有个人网站,因此我是亲身体验,奉劝大家不要一窝蜂投入。制作生动吸引人的网页并时常更新维护,事实上相当耗时费力。即使只是一般性的上网闲逛,也最好设定时限,先想好此行目的,再出发,否则很容易废寝忘食。我很难想像,有牧者每晚埋进网路至深夜,第二天还能满有精神地祈祷、传道或探访?
圣灵赐给每位牧者和信徒的恩赐,各有不同,网路事工也只是众多宣教的管道之一而已,其果效仍有待时间考验。教会到底需不需要上网,宜先作评估。
一般而言,五百人以下的教会,首先应该先调查会友上网的比率,如果在25%以下,其实不一定需要制作网页或设立网路教会。当然,不论教会大小如何,都值得取得公用电子信箱,利用网路,给有上网习惯的会友发代祷信或通讯。调查收集会友的电子邮递住址,是所有想利用网路的教会第一步工作。即使教会决定提供网站或成立网路教会,也应该让有专业背景的弟兄姐妹负责,除非教会有多位牧者,否则传道人在牧会之余,很难承担网路设计和维护的繁琐工作。
网路教会一般提供主日聚会诗歌和讲章信息,只有大型教会才有制作即时线上崇拜的能力。上网聚会,对出差在外或生病在家的会友帮助极大。另外,如果教会有差派至外国的宣教士,网路也是便利的沟通管道。至于门徒训练和讲章资源共享,的确可以提供跨教会跨宗派的造就供应,尤其对福音绝缘的回教世界或共产主义政权,更是传播利器;因网路制作费用远较电视、广播或平面传媒更加经济快速。但是,针对一般会友的门徒训练,或是神学院提供的神学课程,如果全然借助网路,恐怕将丧失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培养和师生互动的功能。一个好老师的定义,并不只是口才一流。我担心一但网上教学成为趋势,可能很多真正的好教师会被闲置一旁。
整合基督教资源,开发具特色的网站
1995年,在美国有一网路社团获颁社区首奖。这是针对阿兹海默痴呆症(Alzheimer)患者的计划,在病人家里架设电脑并设计简易的网路界面,让患者家属借着网站和电子邮箱,彼此联络支援。这是很值得参考的模式,社区发展是下一世纪的文化趋势,如何适度地运用网路科技,关心到平常教会不易接触到的族群,是可行的方向。
例如,在网上开发生动活泼的青少年互动园地,辟闲聊区和辅导室,由专职同工提供及时支援。然而这不是个人独力能成的事工,需要有委身使命和负担的技术人员和青少年辅导共同长期浇灌,才有开花结果的可能。
基督教出版社和书局,也是适合上网提供线上书籍查询和订购的团体。以台湾各机构的规模而言,实在有统筹整合的必要。大家可以共用虚拟主机、高速专线以及资料库和搜寻器等软体程式。一起分担开发费用,共享网路资源,不仅可以加速整体上网效率,也能提升网站制作品质。
结语
网路虽是大势所趋,但此项科技绝非万无一失的工具。网路骇客和电脑病毒入侵国防机购或银行系统的事件,时有所闻。谁都没有把握,能防止网上资料不会在一夜之间被骇客销毁一空。今天,还有多少厂商会生产磁带读写机
(tape drive)?
而美国NASA研究部门还拥有两万个带子的太空探险资料,却只剩最后一部机器可读取。笔者个人有一大堆资料存在五又1/4吋的磁片上,如今家中已无该尺寸磁碟机,遂将这些过时磁片全数丢弃。科技与资讯爆炸的时代,恐怕也是资讯丧失的时代。基督教思想家鲁益师在〈极重无比的荣耀〉一文写道:「我们活在这样一个具潜力的社会中,能不是一件严肃的事?我们如今活着,从某种角度而言,正是在互相影响着将来的命运。我们的举止动作,与人的一切交往互动,理当何等庄严慎重。因为世上没有凡夫俗子……那些我们随便开玩笑,又与之共事、结婚、甚至轻慢、任意剥削的对象,正是不朽的一群。」
在这样彼此影响的全球文化下,我们实在需要慎思科技的负面影响,以谨慎的态度迎接网路世纪的来临。
(作者网站: http://www.campus.org.tw/public/Galilee/Galilee.Htm)
参考资料:
1. Patrick Dixon,
2. Douglas Groothuis, The
Soul in Cyber Space (Grand Rapids, MI: Baker Books, 1997).
《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》第廿二期,2010年10月。
(原文曾刊载于《校园》杂志1998年7、8月号,蒙作者允许转载,谨此致谢。)载自:http://www.campus.org.tw/public/cm/cm08/9808-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