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教应用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

网络福音工作2.0

 

杨安琪

(香港突破机构青年媒体部前监制)

 

 

互联网早已成为都市人生活的必需品,教会、福音机构看准这个「市场」,纷纷成立网站,盼望透过网络从事福音及餵养的工作。传统一点的做法,会在网站上载讲道录音、查经资料及福音文章;新派一点的,则会制作电脑动画或短片,将福音、见证或诗歌,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于网友面前。但无论是新派还是旧派,网络福音工作仍然局限于单向传递,仍是「我讲、你听」的模式。当网络新趋势已转为著重网民参与,多方互动(即所谓「网络2.0」)时,网络福音工作是否应该与时并进,推出与非信徒网民有更多交流的「网络福音工作2.0」呢?

 

想与网民有更多交流、更多互动,就必先了解网民的习性及需要。以香港「突破机构」的服务对象──青少年为例,他们上网不外写网志,收看youtube短片,玩MSNfacebook、网上游戏等,这些习性相信大家都知道,但究竟他们在网上会写些什么呢?一些网上行为背后反映出哪一种心态及心灵需要?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。

 

2008628,香港撒马利亚防止自杀会发表了一些数据。他们尝试在各大网志及讨论区上,搜寻一些表示情绪极度低落或有自杀倾向的留言,结果发现,短短两个星期内竟有近3,000宗个案,其中20宗更是高危个案,即有严重自杀倾向,甚至有详细的自杀计划。这些数据反映,不少网民视网络为一个倾诉心事的地方,他们发表网志文章、在讨论区留言,盼望引起别人的关注,根本就在向世界求救。可惜,这些「求救讯号」大多落空了,有人继而发出更加强烈的讯号,例如将自残过程的相片,或于个人网志上作出自杀预告。较早前,香港一名女学生自杀身亡后,被揭发在其个人网志上有详细预告,只是家人及朋友未有察觉而已。

 

网络上其实有很多孤单的心灵,他们极缺乏爱,所以经常「在线」(online),希望透过网络取得「有人陪伴」的感觉。可惜这种「在线」陪伴的感觉只是自欺欺人,即使他们常常故意改用一些引人注意的MSN名字,也不一定可以获得关怀。

 

面对这样的一群网民,除了透过教会网站、youtube.comfacebook.com等平台,单向地提供福音资讯外,我们还可以作什么?在笔者看来,培训信徒透过网志回应作福音预工,是一个可行的方向。

 

现时网志的实况是,写网志的人多,但回应的人少,能作好回应的人就更少。试想像一个忧伤的心灵,本来无人理会,但如果有信徒愿意以基督的爱回应他的感受,并运用《圣经》的生活智慧扶助他面对困境,你猜这个人对基督信仰会有何看法?一定是正面的吧!

 

在「突破」的青少年网站Uzone21.com上,笔者遇过不少在真实世界中被否定的忧伤心灵,他们或许因为人际技巧差,所以朋友不多,常常在网络上流连。我们尝试透过网上的沟通,了解他们的困难,给予他们意见及支持,最终赢得他们的信任。他们开始走出封闭的生活,出席我们举办的各式活动,包括福音营、音乐布道会等,部分人更愿意决志信主。

 

不过,能否在网络上建立互信,最终结出福音的果子,掌握网上沟通的技巧是其中一个关键。笔者曾取材Uzone21.com「师傅过招()青少年信箱的来信,跟不同教会的弟兄姊妹探讨网上如何作有效回应,其中归纳出五种常见的回应毛病,列写于下与读者互勉:

 

一.        清楚聆听后回应

「未曾听完先回答的,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。」(箴十八13)人有时太受个人的偏见或经历所影响,未有仔细理解事件的实情及对方的感受,往往就武断地以为自己已经清楚事件的大图画,作出不恰当的回应,甚至抱持「我也曾经历,让我来教你」的心态,将个人经验硬生生套在别人身上,结果适得其反。

二.        重视别人的困难

人处于不同阶段,所看重的事情也会不一样;年青人的困难,在成年人眼中可能微不足道。若我们不代入对方的处境及心态,从对方的角度出发,就很难作出能安慰人心的回应。

三.        避免强烈否定或指令对方

人的自大往往令我们在不知不觉间,用了个人的标准去审判别人。基督徒有时更不自觉地跌入用《圣经》标准批判别人的陷阱,认为别人「你应该怎样怎样」、「你不应该怎样怎样」,看不见律法的高标准是要显出人人皆需要上帝的恩典,结果常给人站于道德高地的感觉。

四.        小心滥用经文或信仰术语

引用《圣经》的话语来帮助别人是好事,不过断章取义,对经文未有全面的理解便运用,或只引述经文而没有加以解释,对未信者来说,就恍如在说外星语言一样。

五.        因应对方的信仰程度

信仰程度不同,处理手法也有异,所以因应对方的信仰灵程来提出建议,是其中的关键。

 

说到底,在网络上作福音工作,最重要的是有一颗谦卑、真心爱人的心,这与其它福音工作所需要的心态根本没有分别。

 

注:这是香港突破机构专为青少年而设的一个网上信箱。「师傅过招」是广东话,意思是指「师傅分享经验」,解答青少年成长的疑难。

 

 

《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》第廿二期,201010月。

 

(本文原刊载在《大使命》双月刊第76期,200810月号,蒙大使命中心允准转载,谨此致谢。)